亲贝网小编了解到,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总是喜欢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进步,惯用句式是:你能不能跟你们班第一名学习,你看人家成绩多好。其实,家长们不知道的是,这种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来激励自己孩子的方式,是最让孩子反感的方式,也是最没有用的方式。
像家长们一样,孩子们有一天也会对比各自的父母,他们希望他们的家长也如希望的那样“优秀”。各位家长们,千万不要成为这几类家长。
1、总是食言的家长
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喜欢承诺孩子做好某件事后就给予奖励,以激励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;可是却在孩子做好后,不是忘记了就是以各种理由推辞,不兑现诺言。在孩子因此不满时,甚至反过来指责孩子不懂事,好好学习本就是孩子的责任,不该以此要求奖励。
当父母失信于孩子时,正沾沾自喜自己一个空头支票就可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,却不知道,自己的不讲信用其实是在透支孩子对自己的信任。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时,父母在孩子眼里也就丧失了威信,任何教育都会在孩子那里大打折扣,甚至完全失效。
2、喜欢攀比的家长
每个孩子最希望的到父母的表扬和肯定,而父母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,在孩子听来就是自己有多差劲。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,父母无端的对比、否定、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,并转化为孩子“内在的批判声音”,潜意识否定自己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何必去跟人攀比呢?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,攀比永远没有尽头,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之中,也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之中。
3、有双重标准的家长
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容易出现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现象。
总是对孩子有各种要求,给孩子立下各种规矩,但是却从来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几乎是无效的,甚至会让孩子无师自通的学会阳奉阴违,当面一套,背地里一套。著名心理学家M·斯科特·派克曾说:“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,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,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。”
所以,育儿先育己,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就去做什么样的人,因为:你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,作用远大于你的说教。